图片
——在兵法理念上,孙子兵法更加注重防守端,强调“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是防御性的军事理念。用通俗的话来说,讲的是如何守江山。太公兵法中的兵法理念,则更加注重进攻端,强调的是“兵道伐谋”,是进攻性的军事理念,是打江山。二者结合起来,才是一部攻守合一,攻防兼备的兵法。
这篇文章算是我们这三年来对于孙子兵法拆解的一个总结。
三年前,因为不满李零在兵以诈立当中对于孙子兵法的解读,本着我行我上的原则,便尝试性的写了一篇有关孙子兵法的文章,反响还不错,极大的激发了拆解孙子兵法的信心。
那段时间,我的兴趣重点在于古文字上。在古文字的研究取得突破之后,便想找一本古籍来练一练手。最终选定了四本古籍,分别是周易,孙子兵法,论语与道德经。
前期我们是兵分四路,尝试一鼓作气,直接穿插进华夏文化的核心腹地。后来个人的精力与时间跟不上,便把重点放在周易与孙子兵法之上了。孙子兵法我们基本上拆解完成了,周易则拆解了近一半。
计字篇是我们拆解孙子兵法的突破口。前人对于“计”的理解更多的是集中在计划,计策乃至算计这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之上的。甚至还有人将计字理解成多人(十字)在一起商量讨论的意思。
我们将古文字引入计字篇之后,发现计字的文字结构中,主象是十字,辅象是言字(主象/辅象是我们文字理论中的核心观念),其核心所要表达的是“十”字。
这个符文有两个重要的意思,一个是表示种子开裂破甲初生的样子,表示源初之意。另外一个意思则是巫祝史卜中的分析框架,一横一竖表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计的实际意思,则是对于东南西北春夏秋冬在空间与时间上进行规划,这个面向时空的规划,才是孙子兵法当中的计。我们对于孙子兵法的拆解,实则是用这个图一以贯之的。
孙子兵法的第二篇是作战篇。在作战篇中,我们是以群论作为攻守双方分析的起点的。克劳塞维茨对于战争分析的起点是从单兵作战开始的,孙子兵法当中的作战篇是从群论开始的,这是他们之间的重要区别。
孙子兵法的第三篇是谋攻篇。在谋攻篇中,我们强调的是以秩序分配来定攻守策略。把谋局的重心放在秩序的建构之上,这样才能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把分析的视野提高的宏观层面。这并不是说微操不重要,而是说看得通透,做起事情来才能杀伐果决,不会拖泥带水。
图片
我们把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这三篇放在一起。计字篇是通过时空在形而上建构包含四面八方春夏秋冬的战场。战字篇则是分析这个形而上的战场中的关键要素——人。攻字篇则是围绕支配人的秩序所展开的秩序规划乃至引导。从而在观念上建构一个兵法世界。
那么,这个兵法世界是如何运作的呢?
注意,这是关键点了。这个兵法世界的运转,孙武先生给定了六个恒动量,也即——形——势——虚——实——争——变。这便是孙子兵法的第二个部分,即描述这个兵法世界的运转的规律。
孙子兵法第四篇是军形篇。根据南怀瑾老先生的说法,军字是曹操作注的时候加的,这一篇本来是形篇。我赞同这种说法。很明显,孙武先生在这一篇中,并不仅仅是要论述军队的排兵布阵,而是涉及军形,地形,乃至对手的兵力,策略的分布,这些也是广义上的形态。在这一篇,我们提出,地形定军形,将心定军心。
孙子兵法第五篇是兵势篇。这一篇同样要把兵字去掉,因为孙子兵法当中的势并不仅仅是指兵势。很多人不明白势的含义。其实很好理解,势的本意实则是指高地。在古代,将领往往需要站在高地对整个局面进行调度与指挥。势在孙子兵法当中,实则是指驱动调度形的那个阵眼中枢。
孙子兵法第六篇是虚实篇。这一篇也是让很多人误解的一篇。虚实与形势是紧密相关的一对概念。形势是形而下的,虚实则是形而上的。其中虚指代的是起源的含义,实表示的是起源衍变而成的结果。虚实相生并不是说虚实会相互转化,而是说从虚到实,“相”便显现出来了,这个相便是形势。
孙子兵法第七篇是争字。这一篇主要是指攻守双方在形势当中的竞争态势。我们划分出了六个阶段,即——叫阵——单挑——群战——奇正——呼天——抢地。强调所争者有三,天时,地利,人和。
孙子兵法第七篇是九变篇。这一篇是孙子兵法当中比较难的一篇。大家需要注意,孙子兵法在军事圈之中,并非是什么不传之秘,但是为什么不同的人能够读出乃至在实战中打出不同的战绩,这便是懂不懂得其中的变化。
孙子兵法第二部分,主要讲的是兵法世界当中的形势,引起形势改变的攻守双方的虚实,争变。
孙子兵法的第三部分我们划分了三卷,分别是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很多孙子兵法的研究者,实际上是说不清的,为啥有地形篇还要写九地篇,而且形字篇,也涉及到到地形的问题,这不就重复了吗。这些基础的细节问题不弄明白,很难说是真正懂孙子兵法的。
孙子兵法的第八篇是行军篇。在陆基与海基时代,军事行动基本上的重心是围绕陆基来进行的。孙子兵法第三部分,实际上是围绕陆基建立的“行动场”,我们把第三部分称之为“场论”。行军篇中,孙武先生引入了四个基本的元素来建构场论,即——山——水——陆——泽。
孙子兵法的第九篇是地形篇。场论的第一个阶段是通过山——水——陆——泽建构出了其基石与支点。第二阶段便是地形篇所论及的六种地形,即——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观念意义上,这六种地形便是从山,水,陆,泽演化而来的。看到了吗,孙武先生在创作孙子兵法的时候,是有内在逻辑的。
孙子兵法第十篇是九地篇。这一篇实则是完全验证了孙武先生建构场论的逻辑。行字诀中建构的是基石即山,水,陆,泽。在此基础上,衍变出六种中间态的地形,即——通,挂,支,隘,险,远。在第一与第二的基础上,最终确认九种地形即——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
这便是孙子兵法的内在结构。这三篇在结构上并不是矛盾的,反而是层层递进的关系。目前我其实还没有看到谁读出这一点。我们能够读出这一点,主要还是得益于堪舆学方面的一些训练,让我们注意到了孙子兵法文法中的结构。实则我们有一个猜想,早期的堪舆者,是从军事行动中衍生出来的。而并非是起源于黄河流域居住环境的开凿。
这三个部分基本上就已经建构出了孙武先生完整的兵法世界。第一部分犹如一个太极,第二部分是围绕天基的形而上的阳气,第三部分是围绕地基的形而下的阴气,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实则,孙武先生还送了两个作弊的外卦,就是火字与间字。前者讲的是舆论,后者讲的是情报,二者也是表里阴阳的关系。这二者运用的好,近乎可以逆转整个时空,所谓: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总的来说,在兵法理念上,孙子兵法更加注重防守端,强调“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是防御性的军事理念。用通俗的话来说,讲的是如何守江山。太公兵法中的兵法理念,则更加注重进攻端,强调的是“兵道伐谋”,是进攻性的军事理念,是打江山。二者结合起来,才是一部攻守合一,攻防兼备的兵法。
孙子兵法我们拆解完成了,感谢大家的陪伴,后续我们会进入太公兵法的拆解,希望对于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短期股票配资最简单三个技巧,点牛股配资,蚂蚊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