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成功举办,再次在全国范围掀起一股AI浪潮。在粤港澳大湾区,也正在刮起一场关于AI的“小旋风”。8月5日—6日,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南方报业小记者们,走进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多个实验室以及华润置地长隆万博悦府的活动空间,开启为期两天的湾区“最强大脑”AI研学营。在这里,他们时而化身“驾驶员”,在六自由度模拟器上感受虚拟路况的惊险;时而变身“元宇宙探险家”,戴着VR设备感受军事实训;时而组队成为“未来生活设计师”,和塔塔机器人一起绘制智能家园的蓝图……这场仅25个名额的公益研学活动,从报名通道开启之初就吸引了超过2000名学生报名,最终筛选了100多位青少年参与面试,并从中产生了25个活动名额。
研学活动结束当天,家长们在活动群里晒出孩子的研学笔记时,“求下次名额”的诉求不绝于耳,形成自发传播的裂变效应。可以说,湾区“最强大脑”AI研学营的“出圈”不是偶然,而是资源整合能力、传播创新智慧、公益属性与教育价值坚守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与此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融入生活,以AI为核心的科技研学正成为青少年教育的新热潮,这场让家长蹲守报名、让参与者意犹未尽的研学活动早已突破了传统科普的边界,为科创教育融合发展贡献了“湾区范本”。
沉浸式课堂设置,托起湾区AI“年轻力”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同步披露的数据显示,与会嘉宾中,35岁以下的青年人才占比达到40%;大会青年优秀论文奖征集论文近200篇,投稿作者平均年龄29岁,其中博士及在读群体占比79.4%。由此可见,年轻人与人工智能正深度交融,相互成就,成为推动时代科技发展的关键力量。
拥有AI与机电技术的双重优势的大湾区,也正通过链接多元场景、构建开源生态,全力托举青年人的创新梦想,汇聚起AI的“年轻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南方报业小记者联同华润置地广佛公司、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培训中心、雅可比机器人等各方伙伴,共同举办湾区“最强大脑”AI研学营,精准响应人工智能浪潮下青少年对科技探索的迫切渴望,更以“实践为先、体验为王”的理念,走在了青少年科创教育的前沿。
这场研学营没有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灌输,而是直接将课堂搬进港科大(广州)的顶尖实验室,并由港科大(广州)的博士生邱迪聪担任导师,以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的方式为孩子们授课。在元宇宙教学区,小记者们亲身体验了VR军事实训活动;在未来技术实验室,小记者们化身成为机器人的“探案搭子”,为机器人排忧解难;在第二天的“AI最强大脑风暴”现场,小记者们分成若干小组,亲手操控AI,生成属于自己的作品。
丰富而又接地气的活动将高深技术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创造的沉浸式体验,既抓住了人工智能的热潮红利,更以超前的教育视角为青少年搭建了一座连接当下与未来的桥梁,真正做到了在时代需求与青少年成长之间,率先迈出了扎实而创新的一步。
协同发力,开辟育人新路径
从活动设计之初,湾区“最强大脑”AI研学营便精准锚定时代需求,在众多研学活动中成为报名火爆的现象级案例。其背后,既有对湾区优质科创资源的深度整合,也有对青少年成长规律的精准把握,更离不开多方力量的协同赋能——这些层层递进的关键因素,共同构筑起这场研学活动的独特竞争力。
在资源整合层面,大湾区作为国内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汇聚了海量优质资源,而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凭借顶尖科研实力与前沿学术成果,在人工智能领域独占鳌头。活动创造性地打通“高校+企业+媒体”的壁垒,形成了多赢共生的生态格局。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开放顶尖实验室资源,华润置地等企业提供活动空间支持,机器人参与课程互动,使产业前沿与学术尖端实现无缝对接。不仅如此,博士生邱迪聪亲自担任导师,以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的方式为孩子们授课。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将晦涩的AI知识拆解开来,让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在心底种下探索科技的种子。这种高校资源与研学活动的深度融合,在湾区乃至全国都属领先之举,为青少年打开了一扇通往AI学术殿堂的大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知识转移办公室培训中心执行总监黄增煜也对本次研学活动寄予厚望,他说:“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的迭代,其实是整个社会的重构。所以在整个培训、研学的设计里面,不仅仅希望同学们理解人工智能,也让他们动手实践体验,通过人工智能发现一些新的机遇和一些新的方向,激发小朋友对于人工智能的兴趣。”
在价值引领层面,始终从助推科技兴国出发,以“真实体验”为纽带,让孩子在专业场景中实现认知突破与能力提升,并将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相联结。前来参加活动的香港大学社会工作硕士、自媒体账号“萌芽研究所BUD”的创始人罗利娜Lina的观察印证了这一点。她认为,当前大学高校与中小学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孩子难以真实体验前沿科技项目和实验。研学营搭建了二者之间的桥梁,让小学生能近距离接触大学的科研资源(如机器人、AI交互项目),获得书本之外的沉浸式体验。更难得的是,孩子们通过参与大学级别的科技实践,直观理解“当下学习与未来发展的关联”。
与此同时,在与机器人互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需要主动思考提问方式、分析线索逻辑,这种实践能锻炼其适应能力、推理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这是传统书面学习难以实现的效果。这种设计暗合“关心国事家事天下事”的育人目标,使价值观培育摆脱说教式灌输,转化为具象化的实践体验。
在活动的出发点层面,作为纯公益活动,其突破性在于打破了优质教育资源的阶层壁垒,充分体现了媒体与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担当。活动明确“不唯成绩论英雄”,将“天马行空的想法”作为核心选拔标准,使不同背景的青少年获得平等接触AI前沿的机会。一位家长的反馈颇具代表性:“孩子虽未入选本次活动,但是与想法丰富的孩子们一起交流之后,主动改变拖延习惯,现在完成作业也变得非常高效。”这种对学习内驱力的激发,正是公益教育的深层价值所在。
南方报业小记者品牌赋能,壮大舆论声量
本次AI研学营的出圈,更加离不开南方报业小记者品牌IP的强劲赋能与深厚积淀,这份力量既源于品牌的公信力,更来自其对青少年教育生态的持续深耕。
2019年,南方报业小记者项目正式启航。它以“媒体+学校+机构+企业”的多方协同模式搭建成长平台,成为赋能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创新教育实践。通过选拔和培育校园小记者,构建起一体化的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与文化交流生态。多年来,南方报业小记者项目以数百场主题征稿活动厚植家国情怀,更以丰富多元的研学实践,带领孩子们走进高校实验室、新闻直播间、博物馆艺术馆,与各领域专家面对面交流,深入社区参与志愿服务——这些经历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梦想的种子,更让品牌在实践中积累了专业口碑。如今,南方报业小记者已拥有超18万名中小学生成员,辐射百万家庭,建立近400所校园记者站,携手超100家品牌合作伙伴。
南方报业小记者的庞大群体已经成为传播的中坚力量。在本次AI研学活动中,家长们高度赞赏形成自发传播的裂变效应;小记者则以实验室实操、小组创作等活动为载体,化身“行走的宣传员”,南方+客户端则通过报道青少年的创意构想、记录家长的教育反思,将个体成长故事升华为社会议题讨论,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关注青少年科创教育……这种传播设计打破了传统科普的单向输出模式,印证了主流媒体多方协作在壮大主流舆论声量上的独特价值。
综合而言,凭借对湾区优质资源的高效整合、一站式人才培养的前瞻性规划、公益属性带来的广泛覆盖,以及强大品牌的有力支撑,湾区“最强大脑”AI研学营成功开辟出一条别具一格的青少年AI教育之路,成为大湾区乃至全国研学活动的成功范本,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科技人才贡献出宝贵力量。
撰文:廖银洁
图片:付宗亮
短期股票配资最简单三个技巧,点牛股配资,蚂蚊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